蘆洲李宅教育推廣教案一《蘆洲李宅,絕不淹水?水淹不絕?》
一、課程摘要
早期的蘆洲,因地勢低漥,民國78年二重疏洪道修建以前,與淹水關係密切,因此,蘆洲李宅的建築為因應蘆洲每逢大雨便淹水的環境,墊高的台基、石牆磚柱、排水孔、加強的門檔、挑高的屋頂加隔層的半樓仔等排水與防水設計,這些規劃不僅見證了早期先民的智慧,更足堪現代人借鏡。
文化資產的保存,讓我們得以了解古蹟的人文之美,同時也讓人們鑑古知今,學習面對自然災害的挑戰,人與環境如何共處,故將此防災概念作為課程主體,帶領國中學生認識古蹟如何面對多災的環境,並引導學員瞭解文化與自然之間的互動,呈現在地文化和環境互動哲學,彰顯在地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思考古今環境變遷並分享當我們面臨氣候變遷的危機的同時,是否從先人珍惜資源友善環境的智慧獲得更多啟發?
二、地理環境簡介:
蘆洲位於淡水河下游西岸,水道曾經四面環繞,河畔沙洲上大片的蘆葦茂生,當秋季蘆花盛開之際,成群的白鷺鷥穿梭在蘆花叢畔,此種自然生態景象,構成一幅悠閒的水岸風光,成為蘆洲的象徵,故有「鷺洲」和「蘆洲」的兩個地名。蘆洲,蘆指蘆葦,洲為水中可居處的沙埔地。顧名思義蘆洲一詞,明確地描述蘆洲此地區在地理上的特色:「位在淡水河上長滿蘆葦可供人居住墾植的沙洲」。
三、歷史發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蘆洲位在臺北盆地的西部,地勢平坦,加上土壤肥沃,適合耕種,蘆洲早期的土地利用,從初期開墾時以水稻為主,後來因沙質土地適合種植桶柑,因此便在乾隆年間,開始由大陸引進柑橘苗種植,日治時期開始就是臺北市近郊蔬菜的重要栽培區之一,環境變遷影響作物的栽種,也造成居民的作息的改變。
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造成北部地區相當大的豪雨,淹水達一樓深,政府認定關渡隘口這段狹窄的河道使水流不易宣洩,民國53年因此將河道兩側的山壁炸開,怎知河道拓寬之後,水流變慢,反而使得海水倒灌進來,從此,五股、蘆洲、三重經常淹水,積水不退,良田變成沼澤,整個生態環境為之改變。
四、古蹟文化:
蘆洲李宅的美,美在他的樸實而適當,
沒有雕樑畫棟、不見富麗堂皇,
有的只是,
質樸的建材與天地共構的生活空間,
以及由土地所孕生的溫潤情感。
——王鎮華
蘆洲李宅創建於1895年,見證了蘆洲百年來的發展史,現今被高樓包圍的的蘆洲李宅,則保留了環境變遷的軌跡。
「蘆洲李宅」自民國72年(1983)主動申列為國家文化資產,民國74年(1985) 8月19日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迄今,「蘆洲李宅古蹟」始終堅持以公益教育、保存文化資產為職志,舉辦無數文化活動以活化古蹟。為了推動保護「蘆洲李宅古蹟」,並於民國八十八年成立「財團法人蘆洲李宅古蹟維護文教基金會」,藉著持續性的守護活動、維護管理,確保「蘆洲李宅古蹟」能永久保存,並發揮文化教育功能。
依文化部第6屆「古蹟歷史建築審議會」第14次會議紀錄,指定理由如下:
1. 蘆洲原名和尚洲或河上洲,乃淡水河中之浮洲,地勢低窪,但由於沖積土堆積迅速,因此清代不斷有漢人移居拓墾,成為北台灣重要街莊。福建泉州府兌山鄉李氏家族約於清初康熙、雍正年間開始移居蘆洲,乾隆年間達到高潮,而居住在「田野美」的李家乃蘆洲滄海桑田的極佳見證。
2. 李家除務農外,亦兼營商業,李宅前原有一水道可通淡水河,出口稻米至大陸,顯示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特質。
3. 蘆洲李家歷代名人輩出,第三世李樹華乃清末秀才,光緒十九年(1893)任安平縣儒學教諭,又兼鳳山縣儒學正堂,乙未之役(1895)而辭官榮歸,在鄉傳授知識、義診救人,李家名重一時,成為望族。日治後,五代祖李友邦因反日至大陸組織「臺灣義勇軍」抗日,立下汗馬功勞。戰後返臺出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支部主任,並在二二八事件中英勇爭取台灣人民權益,顯現崇高風範,深受敬仰。
4. 蘆洲李家保存中國福建泉州兌山李氏家族完整之族譜紀錄,可追溯至唐代。清初李氏數百族人渡臺後,分布南北各地,而居住在蘆洲「田野美」支系至今已傳承至第24世,後裔近千人,印證其源遠流長之家族史價值。
5.蘆洲李宅保存完整宅第原始建造風水分析圖,三進六護龍建築格局,保有中軸左右對稱之儒家傳統。三進大宅在臺灣已保留的大宅中已屬少見,且其格局最大特色各有一列護龍並不朝中軸線,反而朝外,另形成兩組合院,這種形同三座合院建築並置在一起,甚具特色,且保存完整,為宅第類型古蹟之典範者。
(1) 蘆洲李宅具有多項特色,特別是多用磚柱,初估宅內超過100支紅磚柱,護龍室內中央豎立磚柱(俗稱將軍柱),高達5公尺,為全臺僅見。
(2) 蘆洲李宅大多就地取材,以臺北盆地所產之唭哩岸石、紅磚與木材混合建造,而且下層為磚石、上層為木材,兼具維持傳統外貌與防水功能,反映低窪地區建築之特色,為目前所留存清末宅第建築較具規模且重要者。
(3) 蘆洲李宅在建築營建技術及流派特色極為傑出,其所聘匠師廖鳳山來自江西,與一般閩、粵匠師不同,且該建築之設計與建造亦出自他手,因此民間又稱李宅為「中原厝」,在臺灣古蹟中非常罕見。
| 課程名稱 | 絕不淹水?水淹不絕? | 撰寫人 | 陳寶玉 | ||||
| 課程目標 | 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察覺蘆洲因人為政策等因素,造成生活周遭人文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2)覺知人的行為將改變資源的永續發展及生態平衡。 2.環境概念知識 (1)認識蘆洲李宅古蹟,及前人依水、用水、排水、防水、避水之設計與生活智慧。 (2)瞭解蘆洲李宅因應蘆洲的地理環境形成的特殊建築建材選擇與建築風格,居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1)喚起學員重視文化保存 (2)珍惜自然資源與災的重要性。 4.環境行動技能 藉由國內外案例的分享與反思,能身體力行,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留給下一代一個美好的環境。 | ||||||
| 教學對象 | 國中學生(7年級-9年級) | ||||||
| 教學地點 | 室內:靜觀廳 室外:蓮花池、內外埕、護龍天井 | ||||||
| 教學時間 | 120分鐘 | ||||||
| 活動人數 | 30人 | 師生比 | 1:30 | ||||
| 教材教具 | 蘆洲李宅地圖、投影機、筆記型電腦、簡報檔 | ||||||
| 教學方法 | 講述法、觀察記錄、分組討論、教學媒體、實作 | ||||||
| 參考資料 | 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災害與臺灣省政府救災http://www.th.gov.tw/epaper/site/page/63/845 2.蘆洲市誌 http://www.luzhou.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036 3.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http://www.earth.sinica.edu.tw/~smdmc/cgs_taipei/04cgs_cintro.htm 4.http://new.zxp.ks.edu.tw/plant/b07.htm 5.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594167 6.滅島末日:氣候難民無地自容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1384117 7.全球變暖哪些國家或消失? https://kknews.cc/zh-tw/travel/3z4z3.html |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流程 | 時間(分鐘) | 教學資源 | |||||
| 【教學準備】 室內:準備投影機、筆記型電腦、簡報檔、文字說明、照片 室外:蘆洲李宅地圖 | | | |||||
察覺蘆洲因人為政策等因素,造成生活周遭人文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覺知人類行為將改變資源的永續利用及生態平衡 | 課程與講師介紹 場域介紹與注意事項 學員分組 【引起動機】 一、蘆洲的地名 猜猜看,蘆洲自古至今的地名,有哪些? 蘆洲、鷺洲、河上洲、和尚洲 答案是:以上皆是。 1.「蘆洲」和「鷺洲」是最近一百多年來使用最多的兩個地名,即源自於河畔沙洲上大片的蘆葦及成群的白鷺鷥。蘆洲的淡水河畔蘆葦茂生,每當秋季蘆花盛開之際,成群的白鷺鷥穿梭在蘆花叢間,構成一幅悠閒的水岸風光,這片景象一直留存在蘆洲住民的共同記憶之中,蘆葦及白鷺鷥於是成為了蘆洲的象徵。(蘆洲市志P34) 2.河上洲:蘆洲因地勢低漥,為河上之沙洲,也有河上洲之稱。 二、蘆洲與水 剛剛提到蘆洲的地勢低漥,在我們印象中,低地勢低漥的地方,大雨來的時候很容易發生什麼事情?淹水 三、在你們的印象中,現在的蘆洲還淹水嗎?為什麼現在淹水的情形得到改善? 因為二重疏洪道的修建,現今蘆洲淹水的情形已經大為改善,但因四週高樓林立,週圍地勢墊高,大雨來臨時,蘆洲李宅與對面的空中大學鄰近的蘆洲國中,便成為蘆洲比較容易淹水的區域。 共同的記憶—回顧蘆洲的過去 分組討論: 回顧蘆洲過去隨著環境而改變的農業發展蘆洲位於淡水河下游,地勢平坦,加上土壤肥沃,適合耕種,但因地處低窪,水患頻傳,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蘆洲位在臺北盆地的西部,地勢平坦等,至無法耕作,演變過程與蘆洲的環境變遷有些密切的關連。 | 15 | | |||||
認識蘆洲李宅古蹟文化,瞭解蘆洲李宅因應蘆洲的地理環境形成的特殊建築風格,居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 | 【發展活動】 活動單元一:環境認識 (一)蘆洲之地理環境介紹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蘆洲市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北部,接近盆地北周緣大屯火山群以及西周緣林口台地的交界處。台地與蘆洲所在的盆底之間界線至為分明,是一條直線狀的斷層線,稱為山腳斷層,大致沿著20公尺等高線自北向南延行,歷史上記載康熙年間造成臺北盆地陷落,蘆洲一帶成為湖泊的大地震,推測就是此一斷層錯動所造成的。(蘆洲市志P26-27) 註:臺北盆地內各個地方的平均海拔高度表 (二)蘆洲李宅位置圖 1.【蘆洲李宅的選址-依水】蘆洲緊臨山腳斷層,海拔高度2.5公尺,有那些條件,讓李家人選擇在此落腳? (1)自雍正中期蘆洲地區浮出大湖水面之後,形成一個河環溝繞、水道縱橫、沼澤遍地的自然環境,因此擁有取水便利、資源豐富、防禦天成,及水運便利的優勢條件,成為墾民選擇蘆洲定居的因素。 (2)蘆洲為大漢溪與新店溪兩溪沖積沙洲,土壤肥沃,適於農耕,水源不虞匱乏,是墾民之所以選擇蘆洲定居的關鍵。 (3)在淡水河及觀音山的環抱之下,山光水色渾然天成,是一處適合人們居住的好地方! 2.【蘆洲李宅的建造-依水】(水的運用-依存關係)特殊的運輸方式 蘆洲李宅是怎麼建造而成的呢?建造一座這麼大的宅第,需要很多建築材料,早期交通沒有像現在這麼便利,也沒有貨車,這麼多建材是怎麼運過來的呢? 給大家一個提示:和蓮花池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是靠河運。 蘆洲李宅臨淡水河,故修築運河以接通蓮花池,便利建材的接運:福州杉、唭哩岸岩、紅磚。李宅所用的石材為唭哩岸岩,其主要產於北投地區,加厚的牆體具有防止水患的功能 就地取材:使用蘆葦桿作為箄仔壁,利用其韌性編成面狀,當做牆壁的骨架,其上糊泥漿而成,待乾燥凝固後,以白灰塗刷。由於蘆葦桿易腐朽、泥漿怕雨水,因此,箄仔壁多用於室內,同時牆基部分多為磚砌,以避免溼氣侵蝕。 活動單元二:與水共生的建築特色 1.【蘆洲李宅的建造-排水敬水防水避水】 (1)因地臨淡水河,地勢低窪,且常有水患,故垂直支撐多用磚柱替代木柱,磚牆多為實磚砌造,外牆多採當地出產的砂岩丁順交砌。 (2)蘆洲地區自古以來長為水患所苦,因此蘆洲李宅所有的房間都有夾層「半樓仔」作為臨時避難之需,半樓仔除了可以容納更多的居住者外,也可做為儲藏的空間,而遇到大水時甚至可以作為臨時的避難所。 (3)李宅四周有一道較低的排水溝,將屋坡集中而下的雨水及週遭環境的地表水倒入蓮花池,再透過圳溝排出。 (4)李宅天井的雨水則是由天井四周的水溝及留設暗管將雨水導出。李宅大小天井共有十二個之多,天井又稱深井可讓建築體通風及採光之外,在文化層次上也是人與天的中介空間。 2.【蘆洲李宅堅固的防禦-排水敬水防水避水】 (1)蓮花池的功能及特殊性:功能-運輸、灌溉、養魚、防火、防洪、儲水、調節氣溫、飲水、美觀、嬉戲、風水池。 (2)李宅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由三組合院所構成的,這樣的配置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居住者的互動關係,也有助於彼此的照應。 (3)李宅的內天井容納了兩條護龍的使用者,形成由內外護龍包夾的「護龍合院」,加上前後各有一廳堂(前為口廳,後為騎馬廳),因此,李宅可以說是由三組合院所構成的,這樣的配置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居住者的互動關係,也有助於彼此的照應,使得李宅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 (4)整座宅院有著四通八達的廊道貫通各建築,這個介於戶外及半戶外之間的廊道將各居住空間緊密連結,這樣的空間連通方式是基於防禦性的考量,有助於彼此互相支援與呼應,配合其堅實的外牆,使得李宅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 (5)李宅正身兩側空間多做成「半樓仔」的形式,這種將正身挑高隔成二層的作法常見於台灣的民宅,半樓仔除了可以容納更多的居住者外,也可做為儲藏的空間,而遇到大水時甚至可以作為臨時的避難所。 (6)以李宅如此大規模的建築,每當下雨時,要讓大量的雨水快速地渲洩,同時又須顧慮風水的考量,實不是一件易事。李宅四周有一道較低的排水溝,將屋坡集中而下的雨水及周圍環境的地表水導入蓮花池,再透過圳溝排出。 (7)李宅內部天井的雨水要如何排出呢?匠師們在天井四周建立小型的水溝,再留設暗管將雨水導出至周圍的排水溝內;而天井的排水通常也需符合風水的原則,因為在風水觀念中水象徵財富,因此,匠師便將天井的排水由住屋左側的排水孔流出,再往右流過屋前,再排入蓮花池,有如玉帶纏腰一般,以象徵家財萬貫。 (8)牆身:牆壁可說是建築物的身體,它支撐著屋頂而可以遮風避雨,也包圍出空間供人們使用,因此,牆壁肩負著結構的作用,也兼具區隔、保護的功能。 (9)李宅的大門特別具有防禦的設施,在其門檻的內側有三個圓形的洞,稱為伏兔,門的上方特別加了一道連楹,也同樣有三個洞,當門扇關上後可在其後方加上三道豎直門閂,以防止入侵者撞門而入。 (10)李宅是一座堅實的防禦體,因此,凡對外的開窗均符合堅固的需求,以防止入侵者破窗而入,故對外窗的窗框以磚砌為主,開孔面積也不大,上方有瓦作的出簷,以防止雨水濺入。 【教學活動】 問答:「半樓仔」就是閣樓,在李宅具有什麼功能?由半樓仔的建築型式,我們可以推斷李家祖先與水的關係是採用對抗方式,還是順應的方式?你認為哪種方式比較好? | 10 75 | 蘆洲早期照片 投影機、筆記型電腦、簡報檔 | |||||
喚起學員重視文化保存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能身體力行,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留給下一代一個美好的環境。 | 【綜合活動/總結】 一、分組討論: 1.從蘆洲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發現到洪水潮害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其中特別是淡水河的水患,從深層刻劃著蘆洲人的生活型態,引導蘆洲人必須不斷作出調整與改變,來適應水患頻仍的環境。 蘆洲人並非試圖去挑戰或對抗自然環境,而是以順應、調適或趨避的方式來面對自然,因而逐漸發展出「依水而生」的生活型態,以求取在這塊土地上安家落戶的終極目的。 早年蘆洲為適應依水而生的環境,房子的屋基墊高,樓層之間增建一層"半樓仔",以唭哩岸石為外牆,以磚為柱,以蘆葦桿為隔間牆的景象,因環境的變遷,如今已不復見,幸有蘆洲李宅古蹟的保留,可以見證這一段歷史,讓我們共同珍惜這一古蹟,說說看,你是發現了哪些傳統建築寓意及大自然共生智慧。讓它可以活化再利用? 2.我們生活的環境因為都市化而改變,綠地、大樹和水池在都市環境中愈來愈少,高樓、道路、水泥化的設施愈來愈多,是否對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國際水患頻仍,2100年以前一一沉沒,台灣南太平洋6個友邦淹到只剩下索羅門群島,其餘吉里巴斯、帛琉、吐瓦魯、諾魯、馬紹爾群島可能全軍覆沒。 ——氣候變遷改變荷蘭人數百年來與水爭地的概念,也改變他們的居住習慣。隨著海平面上升,水患頻仍,愈來愈多的荷蘭建築師不再和水抗爭,反而要與水共生,把水當成朋友,荷蘭人在水面上蓋房子,隨著水位上下晃動的漂浮屋。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讓未來瞬間暴雨只會愈來愈頻繁,最好的應對之道,就是把城市變「海綿」,排水之外,也要能「吸水」。 | 15 | | |||||
教學評量 | ||||||||
【教學學習單】 蘆洲李宅水資源環境教育學習單_絕不淹水?水淹不絕? 1.蘆洲古地名除了「和尚洲」之外,因豐富的濕地生態,還有那些名稱? (1)咸草埔;(2)河上洲;(3)鷺洲;(4)蘆洲 2.蘆洲有那些條件,讓李家人選擇在此落腳? (1)沼澤遍地的自然環境,取水便利、防禦天成,及水運便利的優勢條件。 (2)土壤肥沃,適於農耕。 (3)在淡水河及觀音山的環抱之下,山光水色渾然天成,是一處適合人們居住的好地方! 3.那一個政策造成蘆洲長年淹水、土地鹽化而無法耕作? 「葛樂禮」水患後,中央決議把獅子頭隘口炸除以拓寬河道。 4. 蘆洲李宅建築有那些措施,以因應蘆洲多雨、低窪易淹水的環境? (1)蓮花池;(2)屋基墊高;(3)石牆;(4)磚柱;(5)半樓仔;(6)門檻;(7)天井;(8)排水道;(9)排水孔;… 5.蘆洲李宅所有的房間都有夾層「 半樓仔 」因應水患需要,又稱「閣樓」,平時儲藏物品,洪水來時族人攜帶米食衣物上來避難? 6.如果,你帶朋友到蘆洲李宅參觀,你會怎麼介紹蘆洲李宅? 7.臺灣雨量為世界平均值的2.5倍,卻是第18個缺水國,請問:生活中你可以怎麼做?
| ||||||||
2019年編修
| 單元名稱 | 探索蘆洲李宅之美 | 撰寫人 | 陳寶玉 | ||||
| 單元目標 | (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察覺蘆洲因人為政策等因素,造成生活周遭人文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2)環境概念知識 認識蘆洲李宅古蹟文化,瞭解蘆洲李宅因應蘆洲的地理環境形成的特殊建築風格。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喚起學員重視文化保存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4)環境行動技能 能身體力行,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園,留給下一代一個美好的環境。 | ||||||
| 教學對象 | 國小中、高年級 | ||||||
| 教學地點 | 室內:靜觀廳 室外:蓮花池、內外埕、護龍天井 | ||||||
| 教學時間 | 120分鐘 | ||||||
| 活動人數 | 30人 | 師生比 | 1:30 | ||||
| 教材教具 | 蘆洲李宅地圖、投影機、筆記型電腦、簡報檔、水桶 | ||||||
| 教學方法 | 講述法、觀察記錄、分組討論、教學媒體、實作示範與練習 | ||||||
| 注意事項 | 如何兼顧課程深度與完整性並有趣味性;酷暑或下雨之備案 | ||||||
| 參考資料 | 蘆洲市誌 http://www.luzhou.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036 台北都會區微震觀測網 http://www.earth.sinica.edu.tw/~smdmc/cgs_taipei/04cgs_cintro.htm 蘆洲李宅導覽手冊—王鎮華 李宅古蹟特色與台灣建築特色—研究單位:中原大學建築系 蘆洲李宅的文化與建築特色 | ||||||
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流程 | 時間(分鐘) | 教學資源 | |||||
| 【教學準備】 室內:準備投影機、筆記型電腦、簡報檔、文字說明、照片 室外:蘆洲李宅地圖 | | | |||||
| 主持人開場 課程與講師介紹 場域介紹與注意事項 學員分組 | 5 | | |||||
| 【引起動機】 蘆洲的古地名有那些? 1.「蘆洲」和「鷺洲」是最近一百多年來使用最多的兩個地名,即源自於河畔沙洲上大片的蘆葦及成群的白鷺鷥。蘆洲的淡水河畔蘆葦茂生,每當秋季蘆花盛開之際,成群的白鷺鷥穿梭在蘆花叢間,構成一幅悠閒的水岸風光,這片景象一直留存在蘆洲住民的共同記憶之中,蘆葦及白鷺鷥於是成為了蘆洲的象徵。(蘆洲市志P34) 2.河上洲:蘆洲因地勢低漥,為河上之沙洲,也有河上洲之稱。 3.又名和尚洲,緣於乾隆年間,竹塹城隍廟僧梅福向府稟請,以現今水楠村一帶產業為關渡媽祖廟之產業獲准,即每年來此徵租榖,因而稱之為和尚洲 4.百年前《淡水廳全圖》將蘆洲地名即標示為「咸草埔」,就不難想像當時蘆洲種植鹹草的盛況。 | | | |||||
| 【發展活動】 活動單元一:環境認識 一、 蘆洲之地理環境介紹:蘆洲位於臺北盆地的西北部,接近盆地北周緣大屯火山群以及西周緣林口台地的交界處。台地與蘆洲所在的盆底之間界線至為分明,是一條直線狀的斷層線,稱為山腳斷層,大致沿著20公尺等高線自北向南延行,歷史上記載康熙年間造成臺北盆地陷落,蘆洲一帶成為湖泊的大地震,推測就是此一斷層錯動所造成的(蘆洲市志P26-27)。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註:臺北盆地內各個地方的平均海拔高度表 二、蘆洲緊臨山腳斷層,海拔高度2.5公尺,有那些條件,讓李家人選擇在此落腳? 1. 自雍正中期蘆洲地區浮出大湖水面之後,形成一個河環溝繞、水道縱橫、沼澤遍地的自然環境,因此擁有取水便利、資源豐富、防禦天成,及水運便利的優勢條件,成為墾民選擇蘆洲定居的因素。 2. 蘆洲為大漢溪與新店溪兩溪沖積沙洲,土壤肥沃,適於農耕,水源不虞匱乏,是墾民之所以選擇蘆洲定居的關鍵。 3. 在淡水河及觀音山的環抱之下,山光水色渾然天成,是一處適合人們居住的好地方! 三、環境變遷 1. 農業發展:蘆葦 鹹草 稻米 柑橘 香花 草莓 蔬菜… 塑膠袋發明前,人們利用鹹草及蘆葦來製作草席,還可用以綁縛食物,以及編織草鞋、草帽及草袋等日用物品。 蘆洲早期的土地利用,從初期開墾時以水稻為主,後來因沙質土地適合種植桶柑,因此便在乾隆年間,開始由大陸引進柑橘苗種植。 日據時代,曾是台北最重要的香花、柑橘等農作物的產銷集散地,那時對岸大稻埕正值茶葉的興盛期,為供應茶商製作香片所需,曾大規模的栽種茉莉、秀英、黃梔等芳香馥郁的香花,來支援精緻茶葉的外銷。 民國38 年(1949)李安章在蘆洲樓仔厝一帶培養、栽種,造就蘆洲成為當年的「草莓王國」。 蘆洲長年遭受水患,農民們辛苦耕作的農作物往往難逃一劫,蔬菜由於生長期短、利於搶收。 2. 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台灣光復以後,政府分別施行了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等土地政策,不僅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由於經濟的轉型,相對也提高了人民的所得。 3. 1963 葛樂禮颱風:獅象獈口 田地鹽化 淹水… 民國52 年(1963),葛樂禮颱風造成海水大量倒灌,洲後村、五股、三重、蘆洲數鄉鎮都成為沼澤之國。政府以為水患為河道過窄難以洩洪所致,乃於獅子頭將河道炸寬,使獅子頭後縮數十公尺,自此之後淡水河海水倒灌日益嚴重,造成地勢低平的蘆洲成為水患不斷的區域。海水倒灌土壤鹽化,沿河造成大片寸草不生的荒涼河灘。 獅象守口 4. 現今:都市開發,大樓林立 高高聳立在蘆洲市西邊和北邊的堤防,以及自民國71 年(1982)起次第實施為數3 期的「臺北地區防洪計劃」(1982-1996),在本市西方開通的二重疏洪道。 民國70 年代淡水河堤防、二重疏洪道等防洪措施陸續興建,吸引大量中南部移民入居,蘆洲市區不斷冒起高樓,農業才因而萎靡不振,蘆洲自此逐漸轉型為今日之工商業城市。這種景觀的改變,對照目前的蘆洲市街景觀與民國40 年代的蘆洲農村景觀照片即可充分明瞭。 圖1-2-4 蘆洲鄉比較富有的農家(摘自《臺灣地誌》) 5. 早期的蘆洲李宅位於平坦地形中的高處,前後均較低窪,房屋四周都是稻田,而有「田仔尾」之名,進而成為「田野美」的美譽。不過由於蘆洲地區水患頻繁,而洪水常會帶來大量泥沙,淤泥漸漸地將田地囤高,原本高出田地甚多的李宅地基,已看不出早期的環境狀況,加上近年來周圍興建公寓大樓時又將路面加高,使得李宅反倒成為低於路面的窪地。 四、蘆洲李宅的保存價值 (一) 獨特:第一與唯一 1.民國 74 年(1985)8月 19 日,經政府正式公布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蘆洲李宅」,成為第一個自願列管的私有古蹟,格外具指標性意義。(民國 107 年 01 月 23 日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17 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 5 條規定,公告指定「蘆洲李宅」為國定古蹟) 2.第一位臺藉將軍—李友邦將軍。 3.護龍合院的多合院四合院 (二) 依文化部第6屆「古蹟歷史建築審議會」第14次會議紀錄,指定理由如下: 1.蘆洲原名和尚洲或河上洲,乃淡水河中之浮洲,地勢低窪,但由於沖積土堆積迅速,因此清代不斷有漢人移居拓墾,成為北台灣重要街莊。福建泉州府兌山鄉李氏家族約於清初康熙、雍正年間開始移居蘆洲,乾隆年間達到高潮,而居住在「田野美」的李家乃蘆洲滄海桑田的極佳見證。 2.李家除務農外,亦兼營商業,李宅前原有一水道可通淡水河,出口稻米至大陸,顯示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特質。 3.蘆洲李家歷代名人輩出,第三世李樹華乃清末秀才,光緒十九年(1893)任安平縣儒學教諭,又兼鳳山縣儒學正堂,乙未之役(1895)而辭官榮歸,在鄉傳授知識、義診救人,李家名重一時,成為望族。日治後,五代祖李友邦因反日至大陸組織「臺灣義勇軍」抗日,立下汗馬功勞。戰後返臺出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支部主任,並在二二八事件中英勇爭取台灣人民權益,顯現崇高風範,深受敬仰。 4.蘆洲李家保存中國福建泉州兌山李氏家族完整之族譜紀錄,可追溯至唐代。清初李氏數百族人渡臺後,分布南北各地,而居住在蘆洲「田野美」支系至今已傳承至第24世,後裔近千人,印證其源遠流長之家族史價值。 5. 蘆洲李宅保存完整宅第原始建造風水分析圖,三進六護龍建築格局,保有中軸左右對稱之儒家傳統。三進大宅在臺灣已保留的大宅中已屬少見,且其格局最大特色各有一列護龍並不朝中軸線,反而朝外,另形成兩組合院,這種形同三座合院建築並置在一起,甚具特色,且保存完整,為宅第類型古蹟之典範者。 6. 蘆洲李宅具有多項特色,特別是多用磚柱,初估宅內超過100支紅磚柱,護龍室內中央豎立磚柱(俗稱將軍柱),高達5公尺,為全臺僅見。 7.蘆洲李宅大多就地取材,以臺北盆地所產之唭哩岸石、紅磚與木材混合建造,而且下層為磚石、上層為木材,兼具維持傳統外貌與防水功能,反映低窪地區建築之特色,為目前所留存清末宅第建築較具規模且重要者。 8.蘆洲李宅在建築營建技術及流派特色極為傑出,其所聘匠師廖鳳山來自江西,與一般閩、粵匠師不同,且該建築之設計與建造亦出自他手,因此民間又稱李宅為「中原厝」,在臺灣古蹟中非常罕見。 五、 蘆洲李宅的地理置與建造 蘆洲李宅位置圖 蘆洲李宅是怎麼建造而成的呢?建造一座這麼大的宅第,需要很多建築材料,早期交通沒有像現在這麼便利,也沒有貨車,這麼多建材是怎麼運過來的呢? 李祖厝起建之時,全庄十三村組成了十三個工作隊,一起投入興築工程,其中包括捐地修築運河以接通淡水河與祖厝前的蓮花池,便利大陸建材的接運。這一幕鄉民互助的施作景象,是早一輩蘆洲鄉民的集體記憶。 六、 蘆洲李宅的歷史 1. 清乾隆年間(1777),李氏十七世祖,十二稚齡的公正公與兄長二人,由福建同安渡台,卜居蘆洲,為台灣李氏第一世祖始。 2. 清代蘆洲地區的科舉人物以李樹華最有名,開蘆洲地區科舉人物之先河,在蘆洲地區早期的文教發展中堪稱最重要的人物。 李樹華,地方人士稱為「李老師」,李氏家族中第三代第三房祖,清朝時任台灣區秀才主考官,頒贈文林郎,任安平縣儒學正堂兼理鳳山縣儒學正堂。李樹華的入仕使蘆洲李家成為地方的領袖士紳。 3. 清光緒廿九年(1903),當時李家七房丁口日繁,茅頂舊居不敷使用,遂由李清水之子嗣七房兄弟合資重修擴建,而有今日所見的規模。新居大厝的興建,亦代表著李氏家族在地方上逐漸建立的新的社會地位的象徵。 4. 戰後歷經國民黨來台後的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使土地的持有權更形分散,不過,李家七大房也因土地的持分問題,在家族之間形成不小的爭議。 在李春初當家的時期,李氏家族間因畸零地的問題無法解決,即有族人主動提出要將李宅捐為古蹟之說,以李春初為首的李氏家族正式向台北縣政府申請指定為古蹟,不過縣府遲遲未進行勘驗。 經過嚴秀峰的介入與協調後,讓李宅保存真正重樹了李氏「耕讀醫愛國」家風象徵,也是保存建築文化的長遠大計。 活動單元二:防災節能綠建築 一、 打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家 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極重視家族觀念,而農耕經濟的生產形式更需要大家庭的集體力量,尤其早期移民因長期的遷徙歷程及以農為業,更需要家族共同生產、共創財富、共克天災、共抵外侮,又不損及向心力。 (一) 請討論,蘆洲地區較常發生的天然災害。 颱風、淹水、地震…… 1.淡水河流域容易為颱風暴雨中心所籠罩,一次颱風的侵襲可能造成整個流域普遍豪雨,以致整個流域各河水位高漲、流量大增,最後匯集於下游的盆底地帶,造成蘆洲地區嚴重的水災。此外,淡水河的流域接近圓形,亦促使各支流的洪水迅速到達下游,易於同時積聚於盆底,增加排洩出海的困難性。 2.地震潛勢:蘆洲區內無斷層經過,距離較近者為山腳斷層,近幾年並未有嚴重地震災害,但因本區地勢、地質關係,且地下水位高,因此如有大地震,可能會有土壤液化等情形。 (二) 許多古建築百年來歷經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靠的是古人的智慧與工法。斗拱,便是在沒有一根釘子固定的情況下,透過木塊榫卯交疊,將建築的水平和垂直構件相互拉接,使建築成為一種彈性結構,有如避震器般,緊而不固、嚴而不死,柔性連接有其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復能力,如太極般發揮「以柔克剛」的效果。 古代傳統建築的防震優勢有三個:台基、斗拱、榫卯。其中整體台基承托其建築本身,斗拱可緩解樑柱之間力的作用,榫卯連接方式有靈活性和一定的恢復功能。 蘆洲李宅除了建築結構有其特色之外,其平面的造型也與其他閩南式的建築不同,主要的特色可分為下列幾點,略述如下: 1.四週皆為厚重的石砌外牆,內部除正身的山牆外,餘皆為較薄的隔間牆。 2.各主建築之間的中庭甚小,且廊道四通八達,將各空間緊密連結。 3.內外護龍的房門對看,前後設廳,中間設過水廊,圍成獨立對稱的合院。 4.正身除明間、廊,及廂房外,餘皆作閣樓,可作儲藏物品,或避難所用。 5.門廳較護龍略為內縮,后廳則較護龍凸出,其造型與其他四合院不同。 6.正身面寬為五開間,有門廳、正廳、后廳三進,前後中庭兩側皆作廂房。 7.前廂房名為文武廂房,放農具用;後廂房名為忠孝廂房,作書房用。 8.內外護龍皆分為三段,由前而後逐漸升高,護龍皆隔成臥房,未設置廳。 9.在動線上,縱向主軸有五,分別是正身明間、正身、內護龍間的中庭,以及內外護龍間的中庭;橫向主軸有三,分別是門廳後廊,正、后廳的前廊,以及其所對應的護龍通道,而門廳則為前後連貫及左右往來的樞紐。 10.半月池的圓弧在後,其與傳統建築的半月池之圓弧在前不同。 (三) 蘆洲李宅建築運用的防災設施 1.防災設施 防洪:蓮花池.建築格局.墊高的屋基.石牆.磚柱.半樓仔.排水孔.大門 防風:金錢磚.馬背.規帶.大門 防火:蓮花池.火庫起.子孫巷.石(磚)牆 防震:斗拱.磚柱.建築格局 防盜:大門.圍籬(牆) .化胎.子孫巷 2.堅固的防禦體 (1) 蓮花池的功能及特殊性:功能-運輸、灌溉、養魚、防火、防洪、儲水、調節氣溫、飲水、美觀、嬉戲、風水池。 (2) 李宅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由三組合院所構成的,這樣的配置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居住者的互動關係,也有助於彼此的照應。 (3) 李宅的內天井容納了兩條護龍的使用者,形成由內外護龍包夾的「護龍合院」,加上前後各有一廳堂(前為口廳,後為騎馬廳),因此,李宅可以說是由三組合院所構成的,這樣的配置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居住者的互動關係,也有助於彼此的照應,使得李宅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 (4) 整座宅院有著四通八達的廊道貫通各建築,這個介於戶外及半戶外之間的廊道將各居住空間緊密連結,這樣的空間連通方式是基於防禦性的考量,有助於彼此互相支援與呼應,配合其堅實的外牆,使得李宅整體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 (5) 李宅正身兩側空間多做成「半樓仔」的形式,這種將正身挑高隔成二層的作法常見於台灣的民宅,半樓仔除了可以容納更多的居住者外,也可做為儲藏的空間,而遇到大水時甚至可以作為臨時的避難所。 (6) 以李宅如此大規模的建築,每當下雨時,要讓大量的雨水快速地渲洩,同時又須顧慮風水的考量,實不是一件易事。李宅四周有一道較低的排水溝,將屋坡集中而下的雨水及周圍環境的地表水導入蓮花池,再透過圳溝排出。 (7) 李宅內部天井的雨水要如何排出呢?匠師們在天井四周建立小型的水溝,再留設暗管將雨水導出至周圍的排水溝內;而天井的排水通常也需符合風水的原則,因為在風水觀念中水象徵財富,因此,匠師便將天井的排水由住屋左側的排水孔流出,再往右流過屋前,再排入蓮花池,有如玉帶纏腰一般,以象徵家財萬貫。 (8) 牆身:牆壁可說是建築物的身體,它支撐著屋頂而可以遮風避雨,也包圍出空間供人們使用,因此,牆壁肩負著結構的作用,也兼具區隔、保護的功能。李宅四周的牆壁均為石材所砌,其所用的泉州白石只有經過粗琢,表面並不平整,有一種粗獷的美感。石材的均鑿切為條狀,尺寸約為15cm*18cm*120cm,在建築的用語上通常稱短面為「丁」,稱長面為「順」,稱每一層為「皮」,因此,李宅牆面的砌法稱為「丁順砌」或「一皮丁一皮順」。由於竹子易腐朽、泥漿怕雨水,因此,箄仔壁多用於室內,同時牆基部份多為磚砌,以避免濕氣侵蝕。李宅的護龍空間多以此類牆壁為主,其具有構造簡便、快速、廉價的優點。李宅板壁只見於大廳兩側牆面;板壁並不具有承重的功能,其屋架的重量則透過穿斗構造分散於磚柱及壁板中間的木柱之中。 (9) 李宅的大門特別具有防禦的設施,在其門檻的內側有三個圓形的洞,稱為伏兔,門的上方特別加了一道連楹,也同樣有三個洞,當門扇關上後可在其後方加上三道豎直門閂,以防止入侵者撞門而入。 (10)李宅是一座堅實的防禦體,因此,凡對外的開窗均符合堅固的需求,以防止入侵者破窗而入,故對外窗的窗框以磚砌為主,開孔面積也不大,上方有瓦作的出簷,以防止雨水濺入。 (11) 對天井的窗因較無防禦考量,故以木框為主,並不多作變化,顯示農家的樸實作風,唯一有變化的是中庭兩側廂房的窗戶,矩形的窗框收邊成為八角窗,配合方格窗櫺,雖無騷人墨客的附庸風雅,卻有畫龍點睛之妙。 3.李宅的建材多從大陸渡海而來,而且蘆洲又臨淡水河,因此,其運送多以水路為主。不過因為李宅位於蘆洲中路,離河岸尚有一段距離,經考量結果,為了運送的方便,便修築水道,以船隻來運送建材,透過村民的協助,開通了李宅前方的圳道,連通淡水河,使得工程順利進行。 (四) 為什麼要做好防災措施呢? 災難來時,不但有很嚴重的後果,甚至會危及到我們的生命安全,若不想在事後造成遺憾 就應該事先做好預防才對。 有不少的人為災害,都是因一些人們所不留意的小事,而釀成很大的事件。只要我們平常能夠多留意生活周遭的大小事物,就可以避免了。就像火災大部分都是因人們的疏忽而導致的,成了電線走火;若是出門或睡前能夠檢查瓦斯是否已經鎖上,也就可以避免瓦斯氣爆…… (五) 請討論如何防範颱風災害的發生? 颱風的基本防範措施,如: 1.收聽最新颱風動態。 2.檢查門窗是否牢靠。 3.注意潮汐,防止海水倒灌。 4檢查排水孔是否已疏通。 5.陽台的盆景與堆積物,應移入室內或者綁牢 6.窗戶附近之物體應先搬離,以防雨水浸溼 7.有救災救護需要時,請撥119,以及有災害損失時,應通知警政單位…… (六) 位於地震帶,我們該如何將災害降到最低? 瞭解地震災害,並在平時做好準備,加強臨震反應與緊急避難演練,才能在地震中保護自己,並進一步幫助別人,減少地震損失。 1.事先防範:(1)加強住宅的抗震能力;(2) 儲備一定的水和食物;(3) 參加防災訓練;(4) 在家庭內部召開防災會議: 2.地震發生時: (1)保護自己:遠離有可能傾倒的家具,藏身於桌子下面。不要慌張地逃到外面。 (2)防止火災、確保逃生路線:關閉煤氣閥門,拔掉電源插頭。如起火則應冷靜地進行初期滅火。打開門窗確保逃生路線。 (3)使用事先準備的食用水、食物等,不聽信謠言並掌握正確信息。 二、 善用資源營造舒適環境 (一) 蓮花池的功能 1. 運輸:修築運河以接通淡水河與蓮花池,便利建材的接運。 2.防災:蓄水、防洪、消防 3.調節氣溫:減緩氣溫的變化 4.灌溉:池中的水與灌溉渠相通 5.民生:漲潮時淡水河的魚蝦會順流進來,颱風過後可以抓到大尾魚和鰻 ,家中婦女都在此洗衣。 6.景觀、遊憩(兒童嬉戲) 7.藏風聚氣的風水功能 (二) 蘆洲李宅使用的建材與環境的關聯性 蘆洲李宅臨淡水河,故修築運河以接通蓮花池,便利建材的接運:福州杉、唭哩岸岩、紅磚。李宅所用的石材為唭哩岸岩,其主要產於北投地區 ,加厚的牆體具有防止水患的功能 使用蘆葦桿作為箄仔壁,利用其韌性編成面狀,當做牆壁的骨架,其上糊泥漿而成,待乾燥凝固後,以白灰塗刷。由於蘆葦桿易腐朽、泥漿怕雨水,因此,箄仔壁多用於室內,同時牆基部分多為磚砌,以避免溼氣侵蝕。 (三) 蘆洲李宅因應環境因素的建築特色 1.因地臨淡水河,地勢低窪,且常有水患,故垂直支撐多用磚柱替代木柱,磚牆多為實磚砌造,外牆多採當地出產的砂岩丁順交砌。 2.蘆洲地區自古以來長為水患所苦,因此蘆洲李宅所有的房間都有夾層「半樓仔」作為臨時避難之需,半樓仔除了可以容納更多的居住者外,也可做為儲藏的空間,而遇到大水時甚至可以作為臨時的避難所。 3.李宅四周有一道較低的排水溝,將屋坡集中而下的雨水及週遭環境的地表水倒入蓮花池,再透過圳溝排出。 4.李宅天井的雨水則是由天井四周的水溝及留設暗管將雨水導出。李宅大小天井共有十二個之多,天井又稱深井可讓建築體通風及採光之外,在文化層次上也是人與天的中介空間 (四) 蘆洲李宅因應不同氣候,在作息上會有所改變 李宅早期由各房媳婦輪流煮飯,冬天為避寒風在龍邊頂間廳旁的灶腳煮食,夏天則在虎邊口廳旁的灶腳煮食 (五) 蘆洲李宅植栽的運用 不僅在生態上作為生物棲地,也提供食物來源,在環境上可以淨化水質、淨化空氣、減除噪音、調節氣溫、圍籬區隔、防風定砂、通風、造景、美化環境、陶冶性情…,更是生活及習俗上的運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 (六) 請討論:低碳生活,我可以這麼做…… 活動單元三:環境之美&建築之美 蘆洲李宅約位於蘆洲的中央,宅身座向為西北偏北,前有淡水河,遠處則為觀音山。由於宅身位處於平坦的地形,因此較難用山脈的行走來尋找風水吉地,地理師則由小地形的起伏以及水流的方向來尋求吉穴,在風水術中有所謂「平地一突」的說法,也就是說龍脈經過潛藏之後湧現的小突起,是結穴的所在。而蘆洲李宅正位於這樣的地形上,除了整個蘆洲是一個突起的地形之外,李宅也位於一個突出的小丘上(目前已看不出來),這樣的地形在風水上稱為「蓮花出水」,如下圖所示的地形,四周有水拱扶,吉穴則位於花心。 另外,蘆洲李宅的風水也有「七星落地」的說法,此說法應指和尚州上有七個小突起,而蘆洲李宅正位於七星中的一個穴地,但也有傳說指出所謂七星是李宅附近的七個水窪,拱衛著李宅,而有「七星落地一蓮花」的美名。 李宅整體屋身加上內埕略成為一正方形,屋身為三進帶內外護龍的大型合院建築,建築面積約有四百二十坪,格局方正而完整,其內空間共七廳五十六房,在民間營建體系中,有所謂「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正是李宅正廳五開間、後廳有九開間層層包圍的龐大格局的寫照。 一、 李宅的主要空間構成與使用情形 建築的主體是由各式建材所建構而成的空間,而空間的主角是居住於其中的使用者。使用者的文化差異均顯現於空間的建構與使用上,因此,要了解一個族群的文化與建築,需先了解其對居住空間的稱呼及使用情形。以下分成幾類空間做簡單的說明: 1.戶外空間 (1)埕 埕是建築前方的空地,李宅前方因有門樓區隔內外,故有內埕與外埕之分,內埕為建築之一部份,修復之前為水泥地面,是李宅戶外活動的空間,預婚喪喜慶時也是搭設棚架的場所。 (2)天井 天井為正身、護龍等建築體所圍繞的封閉性戶外空間。李宅大小天井共有十二個之多,其中較大者為中路的天井,因在廳堂前方故使用率低,但光復後禁忌逐漸打破,族人便常圍坐天井聊天;左右護龍間的天井則依據龍虎邊來區分。由於護龍天井空間常是水井設置的地點,因此也是婦女工作的場所之一,通常在此進行洗滌、醃漬醬菜、聊天等活動。 (3)後院 後院指的是屋後方隆起之半圓形的土地,在風水觀念中又稱為樂山或玄武,或有人認為其有如座椅之靠背,意味著根基穩固與牢靠。術家認為地氣(即龍脈)運行至穴位集結,在其結穴的過程中有胎、息、孕、育的變化,透過地形的變化可以找出結穴點,因此穴後必有一突起的小坵,是故傳統建築後方多為一半圓形土坵,稱為化胎或花台。由於這塊土坵與龍脈相連結,以前有正身後方不可建屋、女人不能踩踏等禁忌,李宅則有不能種果樹及種花等禁忌。 2.公共空間—廳 廳是祭祀諸神與拜祖先的空間,同時也是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現在則成為看電視、家人聚會、吃飯、接待賓客的空間,有如起居空間。不過李宅由於空間數量多,且居住者眾,對於廳的需求也較一般合院為多,故李宅共有七個廳,如何來區分及使用?李家人有以下幾種稱呼: (1)口廳:即指門廳,是進入李宅後的停留空間,也是客人等待的空間,原本兩側有放置大板凳供休息之用。 (2)中廳:李宅因為有三進,且祖先奉祀於后廳,故不稱中廳為大廳,中廳是主要會客空間。 (3)后廳:又稱為公媽廳,也就是祭祀祖先牌位的空間,是李宅最神聖的空間,平時即由各房輪流燒香及清掃。 (4)下間廳:左右護龍前方的公共空間,由於屬過道性質,使用率極高,是李家人聊天休息的地方,其中龍邊的下間廳也是夏天吃飯的空間。 (5)頂間廳:或稱騎馬廳,左右護龍後方的公共空間,其中虎邊的頂間廳是李家人冬天吃飯的空間,而龍邊的頂間廳原本奉祀神明,後來才移至佛堂。 3.居住空間 (1)房間:即睡覺休息的空間,李宅的房間數達56間,因此居住者最多時曾達二百人以上,房間主要分布於左右護龍,中路的房間則多作其他使用。傳統建築的房間並不大,內部擺設除了八腳床一張、衣櫃外,少有其他物品,八腳床與牆壁之間的小空間則放置尿桶及便桶,而稱為「屎尿巷仔」,是夜晚如廁的地方,天亮後再提出去倒。 當房間不敷使用時,族人大多往半樓仔發展,通常讓小孩子住半樓仔,以解決空間不足的窘困。 (2)人客間:顧名思義也就是指客房,為李家客人居住的房間,主要在中路的廂房。 (3)龍邊伸手:李宅的左右外護龍前方本來有往外延伸三開間的伸手,後來被水所沖毀,其中龍邊的伸手是長工的居住空間,也兼充當農具間使用。 4.附屬空間 (1)灶腳:即廚房,是煮飯燒菜的空間,傳統建築的空間配置常將灶腳置於正身的梢間,李宅也不例外。早期由各房媳婦輪流煮飯,冬天在龍邊頂間廳旁的灶腳煮食,夏天則在虎邊口廳旁的灶腳煮食;後來分房後族人各自建立灶腳來煮食,因此李宅共有灶腳九間,由此可見其人口眾多。 (2)石磨間:即放置石磨用來磨米的空間,早期遇到年節祭祀多需製作糕粿類的食物,李家人口眾多故使用率極高,舊磨間位於右護龍與後廳間的過水廊下,後來則改到左護龍的下間廳。 (3)便所:即廁所,李宅原有廁所三間,均位於屋外,日常的便尿多各自在房中的尿桶解決,一直到設幼稚園時才建立化糞池的廁所。 二、 李宅的建造方式及特色 1.基礎 (1)李宅基礎構造(地坪的安排與建造) 李宅建築的基礎以多種材料來構成,其四周基礎及中央重要空間部份以石條鋪設,以增加建築的穩固,室內空間部份則以夯土地面為主,而天井空間則多以紅磚來當作鋪面,且在不同的空間有不一樣的疊砌法,頗具特色。 (2)李宅的排水 以李宅如此大規模的建築,每當下雨時,要讓大量的雨水快速地渲洩,同時又須顧慮風水的考量,實不是一件易事。李宅四周有一道較低的排水溝,將屋坡集中而下的雨水及周圍環境的地表水導入蓮花池,再透過圳溝排出。而李宅內部天井的雨水要如何排出呢?匠師們在天井四周建立小型的水溝,再留設暗管將雨水導出至周圍的排水溝內;而天井的排水通常也需符合風水的原則,因為在風水觀念中水象徵財富,因此,匠師便將天井的排水由住屋左側的排水孔流出,再往右流過屋前,再排入蓮花池,有如玉帶纏腰一般,以象徵家財萬貫。 2.牆身 牆壁可說是建築物的身體,它支撐著屋頂而可以遮風避雨,也包圍出空間供人們使用,因此,牆壁肩負著結構的作用,也兼具區隔、保護的功能。 由於各個空間的使用功能不同,牆壁的構造也就有所不同,蘆洲李宅兼具農舍與官宅的角色,其牆壁構造也就更多樣化,從其構造材料上來說,大概可以區分為石牆、箄仔壁、板壁等三類,以下即針對這三類的牆壁做進一步的介紹。 (1)石牆 李宅四周的牆壁均為石材所砌,其所用的泉州白石只有經過粗琢,表面並不平整,有一種粗獷的美感。石材的均鑿切為條狀,尺寸約為15cm*18cm*120cm,在建築的用語上通常稱短面為「丁」,稱長面為「順」,稱每一層為「皮」,因此,李宅牆面的砌法稱為「丁順砌」或「一皮丁一皮順」。 石材之間的接著層稱為「灰縫」,早期的建築並不用水泥,而是用石灰、海沙、糯米等混合而成的灰漿來當作接著劑,同時因為石材的表面較為粗糙,尺寸也無法完全一致,故灰縫較厚。 正立面由於是建築的門面,故所用石材均為精挑細選後的優良品,因此表面較為平整,灰縫較薄,顏色也較白,搭配紅色的磚材,整體顯得非常協調。 (2)箄仔壁 箄仔壁是臺灣農村常見的構造形式,或稱為「編竹灰泥牆」,所謂的箄仔即是指竹子剖成片狀(也有以芒草桿代替者),利用其韌性編成面狀,立於木條之間當做牆壁的骨架,在其上糊以泥漿而成牆壁,待其乾燥凝固後,以白灰塗刷成為一般所見的牆壁。 由於竹子易腐朽、泥漿怕雨水,因此,箄仔壁多用於室內,同時牆基部份多為磚砌,以避免濕氣侵蝕。李宅的護龍空間多以此類牆壁為主,其具有構造簡便、快速、廉價的優點。 (3)板壁 板壁也就是木板所構成的牆壁,由於其材料價格較高,故多只用於重要的空間,李宅亦同,其只見於大廳兩側牆面;板壁並不具有承重的功能,其屋架的重量則透過穿斗構造分散於磚柱及壁板中間的木柱之中。 板壁所用的木料多為杉木板,由許多片組成面狀,再組立於木框內形成牆壁,由於其表面平整而易於塗刷,因此多施以彩繪或書寫對聯,形成該空間的裝飾性牆壁,以顯示主人的尊貴與地位。 李宅的中央天井兩側的廂房牆壁,是磚牆與板壁混合構造,此也突顯出中軸空間及佛堂空間的重要性。 3.門窗 (1)李宅的門 李宅由於規模宏大,門的數量也相當多,因此門的形式也極多樣,門主要由門框及門扇兩個部份來組成,營建者會依空間的重要性來配置不同的門,李宅的門大體可分成下列四類: A.院門:院門又稱為門樓,是獨立於建築物外的出入口,除了防禦作用之外,也是一座建築物的表徵。一般門樓多作成小型門屋,少數有規模較大的大型門樓,李宅的門樓為小門屋形式,其用材與李宅相同,樸實而無誇飾,整體看來十分協調。 B.格扇:或稱格子門,是用於分格室內外的一種裝修,通常運用於建築中最重要的空間,李宅的屏門則以大廳後屏為代表,平時由兩側進出,中央由四扇格子門組成有如屏風一般,居住者可以從後廳望出,空間流暢而不失莊重。 C.員光門:或稱彎光門,因其頂部為圓形而稱之,通常用於橫向通路,或往戶外的小門,且門框多為磚造。 D.板門:也就是一般常見的門,其門板由實心木料拼組而成,越是重要的空間木料越好、拼組密實,並上漆有如一塊實木,次要空間則較不講究。 除了上述的門之外,李宅的大門特別具有防禦的設施,在其門檻的內側有三個圓形的洞,稱為伏兔,門的上方特別加了一道連楹,也同樣有三個洞,當門扇關上後可在其後方加上三道豎直門閂,以防止入侵者撞門而入。 (2)李宅的窗 窗是建築空間為達到通風與採光目的所開的孔洞,其構造方式及形式同樣隨著空間機能的不同而改變,我們可以將李宅的窗分成兩大類,一是對外的開窗、一是對天井的開窗。 由於李宅是一座堅實的防禦體,因此,凡對外的開窗均符合堅固的需求,以防止入侵者破窗而入,故對外窗的窗框以磚砌為主,開孔面積也不大,上方有瓦作的出簷,以防止雨水濺入。 對天井的窗因較無防禦考量,故以木框為主,並不多作變化,顯示農家的樸實作風,唯一有變化的是中庭兩側廂房的窗戶,矩形的窗框收邊成為八角窗,配合方格窗櫺,雖無騷人墨客的附庸風雅,卻有畫龍點睛之妙。 4.屋架 (1)屋架 屋架是支撐屋頂重量的構造物,也是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由於採木構造方式,在傳統建築中也稱為大木作,以區別建築裝修的小木作。 李宅由於建築規模極大,所以其屋架也具有多樣性,主要有硬山擱檁式、桁架式、穿斗抬樑混合式三種,其可說反映出台灣民居建築的構造特色,以下分別說明: A.硬山擱檁式:也就是承重牆式的構造,屋頂的重量直接由桁木傳遞到牆面上,一般多使用於外側的山牆面。 B.桁架式:桁架構造是西方的產物,並不見於早期的傳統建築,於日治時期引進台灣,其特色為三角形的構造,將屋頂的重量傳遞至兩側的牆面。不過李宅的桁架有別於洋式的桁架,其所用的木料是圓形的,而非方形木料,且其多隱藏於內部,外露部份(出簷)則改為穿斗式。 C.穿斗抬樑混合式: 李宅的門廳與正廳明間的屋架可說是穿斗與抬樑混合式構造,其多了抬樑式構造所沒有的中柱,而其短柱作法卻與穿斗式相近,其橫向木料又使用抬樑式的通樑形式,其中最特別的是柱子使用磚柱而非木柱,形成李宅這種混合式屋架的特色,可說明在其時代變遷下傳統匠師受外來構造形式影響所做的改變。 (2)出檐 出檐是突出於屋身或檐柱外的屋頂,主要功能為遮雨及防曬,李宅的出檐作法與其屋架一樣具有多樣性,主要有以下兩類: 1.磚疊澀出檐:即將牆頭的磚塊逐層向外挑出的出檐方式,由於其出檐極短,一般多用於正面磚牆上方,李宅亦同。 2.挑檐:即在牆身或檐柱上添加構件來支撐屋檐的作法,李宅由於其工匠分成兩批人馬來施作,加上中央廳堂部份的前後出檐深度不一,因此其挑檐形式十分多樣,左右護龍的挑檐形式也不同。 一般稱挑檐的木構架為挑檐斗拱,左右護龍的挑檐斗拱較簡單,屬雙挑出檐,正拱與副拱中間以斗連接,也有不做斗者(右內護龍)。中央廳堂的挑檐斗拱則較複雜,門廳後出檐為捧前桁式,也就是正拱末端直接支撐方形的挑檐桁(又稱滴水楹),並取代封檐板的作法;正廳及後廳則為三挑出檐,也是捧前桁式,拱的造型更富變化。 (3)李宅的半樓仔 在李宅的正廳、後廳兩側空間均有夾層的空間,稱為半樓仔,是李家的人躲避大水的空間,其作法是通樑上置圓木,再於其上鋪設木板而成,因使用率高,且為方便緊急時使用,故均設固定樓梯供上下之用,而兩側護龍空間同樣均有半樓仔的設計,但不設固定樓梯,其使用以儲藏為主。 5.屋頂 傳統建築的屋頂不但體積龐大、種類繁多也同時是屋主身分地位的表徵,不過由於李宅是農家,因此在屋頂的形式上並沒有多做變化,採一般民居建築常用的硬山式屋頂,但其高聳的馬背以及裝飾較豐的屋脊,又創造出豪宅大院的氣勢。 (1)屋頂的高度 屋頂的高度反映出傳統建築空間的重要性,李宅中軸上的廳堂空間屋頂也特別高聳,其中以後廳(公媽廳)最高,往前漸次降低,但均比兩側護龍為高,以顯示廳堂的重要性,兩側護龍的屋頂則未區分高低,也顯示出對子孫輩的一視同仁。 (2)屋頂的構造 屋頂大約可分成屋面、屋脊及山牆面三個部份,共同構成屋頂的遮蔽功能,以下分別說明之: A.屋面:即屋頂的斜面,當房子的牆面即屋架完成後即可進行屋頂工程,匠師先在橫向的桁木上加上縱向的桷木,上面鋪設望磚,完成後在望磚上抹灰泥以保護屋面,這道程序稱為苫背,之後進行鋪瓦的動作;李宅所用的瓦為板瓦,其為台灣民居最常用的瓦,因有弧度,故可分俯仰面,仰瓦為溝,匠師需計算尺寸來調整瓦隴數,稱為分瓦隴,一般的規則是中軸線上須為仰瓦,隨後在兩行仰瓦中央蓋俯瓦(合瓦),完成後先試水路,再作勾縫,即成我們常見的屋頂。 B.屋脊:屋脊是屋面交接處的構造物,其目的是壓住屋坡邊緣的瓦片並增加屋頂的重量,以防止被風吹走。以位置而言,大樑上方的屋脊稱為「正脊」,垂直正脊的屋脊通稱為「規帶」。 臺灣傳統民居建築的屋脊做法主要可分成大脊與小脊二類,大脊較高厚,剖面有如工字形,中央多有剪黏等裝飾,主要用於廳堂等重要建築體上;小脊則較低薄,一般用於護龍或其他較不重要的空間。李宅的屋脊以大脊為主,連護龍的屋脊都採用大脊,僅在口廳及過路亭上方屋簷採用中央大脊、兩側小脊的構造方式。 C.山牆:山牆是建築的側牆面,其形如山故稱之,其承擔屋桁及屋頂的重量,故顯得厚實而少開口。李宅的山牆下段為石砌牆,山尖部份則為磚砌,山尖底部有一道突出並轉折的磚帶稱為鳥踏,其具有視覺的穩定作用。山尖的頂端則為屋脊的收頭部份,稱為脊頭(早期稱為馬背、鵝頭等名稱),李宅的脊頭特別高聳,是李宅屋頂最具特色之處。許多匠師認為脊頭的作法有五行的意義,依此觀點來看李宅的脊頭則主要為木形,門廳脊頭則做變化採水形及火形,不過,傳統匠師在使用時多以相生的觀念來分配脊頭,而不會將水形與火形搭配一起使用,由此研判,李宅的脊頭形式應無五行觀念,而以裝飾性考量。 6.裝飾 裝飾是指建築中的民俗工藝作品,其除了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之外,也具有許多象徵性的文化意義,並被當成身份地位的表徵,因此,富裕的家庭莫不在建築的裝飾上加以表現一番,故其也是建築工藝中最繽紛燦爛的一環。 臺灣傳統建築中的裝飾大體上可分為雕刻、組砌、塑造、鑲嵌及繪畫等五大類,李宅由於是農宅,其建築裝飾並不像廟宇或著名豪宅一樣地華麗或多樣化,但我們仍能從中領略傳統建築之美,以下就李宅的建築裝飾分別說明: (1)雕刻 建築的雕刻藝術大體上以材料來做為區分,如木雕、石雕、磚雕等,李宅建築的雕刻裝飾以木雕為主,磚石類材料均未加裝飾,不過木雕裝飾的數量也不多,其中又以大木的構件雕刻為主,如通隋或束隋的卷雲或如意形雕飾,或雕成螭龍的束尾及出拱,唯一較具裝飾性的木雕則為門廳入口壽樑的雀替,雕刻手法為淺雕,雕刻主題為夔龍,是最常見的雕刻主題。整體說來,李宅的木雕裝飾極為簡單,是臺灣規模如此龐大的傳統民居中少有的現象,此應與李家崇尚勤勞簡約的門風有關。 (2)組砌 臺灣傳統民宅的組砌裝飾以磚組砌最多,變化也極大,不過在李宅的磚石組砌上穩重為考量,磚牆以錯縫平砌法為主,正立面的磚牆部份則為一層丁一層順的荷蘭式砌法,石牆則為丁順砌,此類砌法並不算裝飾,唯一在排列上花心思,堪稱組砌裝飾的是地面的紅磚,從門廳凹壽地面的菱形排列法、前天井的人字組砌到後天井的四面平砌中央收人字砌,可見到匠師在鋪設紅磚的用心之處。 (3)塑造 李宅的塑造類裝飾以泥塑為主,泥塑是以灰泥來塑造各類裝飾物,其主要施作於屋脊部份,李宅的屋脊為大脊,以門廳為例,在裝飾的作法上主要分成三等分,中央為鏤空花磚,花磚兩側以泥塑螭虎收邊,脊頭部份以如意形雲朵泥塑,共同圍稱著剪黏裝飾,上下脊帶則以簡單的花草裝飾做為陪襯。中廳與後廳的屋脊也施以相似的做法。 李宅的屋脊泥塑相當多,因此,其中螭虎的形象也有許多不同,加上有兩組工匠來施作,故龍虎邊的泥塑也不相同。所謂螭虎是龍的一種,匠師則以其形態而有不同的稱呼,身體卷曲者為夔龍、身體簡化成折線者為拐子龍,在李宅的屋脊上均可見到。 此外,龍虎邊口廳的門額上的「居仁」、「由義」四字,則是以泥塑來作文字的裝飾。 (4)鑲嵌 所謂鑲嵌是以不同質感或顏色的材料拼組而成的工藝,在建築的運用上以剪黏最多,剪黏是利用不同顏色的碗片,剪成小塊狀,再利用灰泥黏合拼組成物體的一種工藝,因具有立體感、顏色鮮艷不易退色,故受民間喜愛。李宅的剪黏裝飾主要有兩個部份,一是屋脊,主要施作於正脊兩側中段,裝飾主題以花鳥居多,或點綴其他吉祥動物;另一是正門門額的文字,是由黃色的瓷片拼成「外翰」二字,這二字是舉人羅秀惠親手所題,意取「外取門生可入翰」之意,極具歷史意義。 (5)繪畫 建築的繪畫裝飾稱為彩繪,彩繪是利用天然漆和油料髹塗器物的工藝,其包括「油漆作」及「繪畫作」二部份,其不但可以保護木構件、延長使用年限,也是繪畫藝術的一部份。 李宅的門窗、屋架等均為木構造,故均施以程度不等的彩繪來保護木料,龍虎邊護龍空間的木構件以單色為主,其彩繪僅在「油漆」的層次;到中路的空間則漸增其彩繪的程度,中路空間的門上除了黑色的底漆外,均繪上形式各異的葉片或書卷,其上書以詩句文字;而天井兩側廂房的門窗上壁板也以書法的文字藝術來表現,除增加裝飾性之外,也兼具教化之功能。 中軸線上的木構件是彩繪最主要的表現空間,從門樓進入後,大門凹壽處的壽樑雀替、大門的門神彩繪、門廳大樑的包巾及洛書彩繪,到中廳的隔扇門、門楣、大樑包巾及後天八卦、格扇屏門的腰板、萬字不斷頂板以及象徵「祿、壽」的彩繪,再到後廳的門楣、大樑包巾及先天八卦、以及神龕上的各式彩繪,均顯示出李宅裝飾雅致的一面。雖然部份彩繪於修復時重繪,但保留下來的部份則可以看出當時彩繪匠師的手藝不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7.對場作 所謂對場作是建築物建造時請兩班師傅來施工,以中軸線來區分一班一邊,其不但可產生比較作用,刺激匠師使出真本事,同時也可縮短工期。據李家的族人表示當時建造李宅時確由兩班匠師來施工,李宅的左右邊建築確有許多不同之處,但不同於一般對場作的是整體架構風格及作法相似,因此推測可能由同門的工匠分兩組來施工,使得整體極為搭配,僅在門廳部份有較為明顯的差異。以下是李宅對場作的差異: (1)門廳正立面開窗位置略有不同。 (2)龍邊過路亭比虎邊者略大。 (3)門廳後出檐斗拱不同。 (4)門廳屋架束隨形式不同。 (5)後廳三間的屋架束尾作法不同。 (6)中路屋脊兩側的泥塑不同。 (7)龍虎邊護龍的出檐斗拱不同。 (8)龍虎邊口廳的凹壽地磚鋪面不同。 活動單元四:文化傳承—人文之美 一、蘆洲李宅五大精神 1.耕的精神代表—李正一公正公:拓台始祖卜居蘆洲篳路藍縷渡海興台 清乾隆年間(1777),李氏十七世祖,十二稚齡的公正公與兄長二人,由福建同安渡台,卜居蘆洲,為台灣李氏第一世祖始。 公正公到台灣,過著艱辛的拓荒生活,生育二子,在次子李清水出生四個月大時,公正公去世,時年41歲。從此,李清水與兄長李學道兩兄弟同炊共食,春華秋實,以艱辛的汗水迎接豐收的喜悅,家庭處境有了一定的改善。 2.醫的精神代表—李清水:懸壺濟世仁愛精神 李氏來台二代祖李清水, 通曉星相、醫學,獲贈文林郎,為人敦厚仁慈,行醫義診,免費贈藥,其救人濟世之仁愛精神,甚具人望,深獲鄉親眾人敬重。 後代繼其衣缽者,有三房倬孝公諱雲章、六房科孝公諱應夢、七房克孝公諱明德…兼具醫德,施惠鄉里,眾望所歸。 傳承迄今,李蒼降之女李素慧、李友邦之子李煒群仍繼續行醫… 3.讀的精神代表—李樹華:百年樹人教育精神 清代蘆洲地區的科舉人物以李樹華最有名,開蘆洲地區科舉人物之先河,在蘆洲地區早期的文教發展中堪稱最重要的人物。 李樹華,地方人士稱為「李老師」,李氏家族中第三代第三房祖,清朝時任台灣區秀才主考官,頒贈文林郎,任安平縣儒學正堂兼理鳳山縣儒學正堂。李樹華的入仕使蘆洲李家成為地方的領袖士紳。 4.愛國的精神代表—李友邦:擁戴祖國愛國革命 李氏家族,第五代第四房李友邦先生,14歲加入台灣文化協會,19歲時與同學襲擊日本新起街派出所,遭日警追緝,旋內渡大陸,入黃埔軍校二期。期間,在孫中山先生支持下於廣州成立「台灣獨立革命黨」,以領導台灣脫離日本統治而獨立,再尋求回歸中國。 李友邦先生團結置留大陸的台灣人,組織「台灣義勇隊」、「台灣少年團」及四所「台灣醫院」,成為中日戰爭中,唯一對日抗戰的台籍隊伍;象徵台灣光復的第一面「中華民國國旗」,便是由「台灣義勇隊」帶回台灣的。 李友邦先生,是第一位台灣籍的將軍,奉獻心力於台灣民族民族事業,畢生為反帝抗日奮鬥,是一位赤忱的愛國主義者,在台灣史上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與貢獻。不幸,卻於白色恐怖時期,未經公開審判,仆倒在冤屈的槍口下,享年46歲。 5.古蹟保存的精神代表—嚴秀峰:保存中華民族文化資產古蹟堅持奮鬥20年,堅毅不拔的人文精神 李氏家族,深切瞭解並體諒先祖創業之艱辛及其光輝之歷史,不僅視古厝為李氏家族之寶物,也認係國家民族之文化遺產,深具保存及留傳後世之必要。於是,民國七十二年經由李嚴秀峰家長整合七大房族意願,主動申請列為文化㈾產古蹟予以保 存,經內政部于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核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蘆洲李宅』,創私有民宅列入古蹟先鋒之典範。 在可見的私人立即利益,與不可見的公共文化保存價值交戰之際,蘆洲李家基於保存歷史文化的精神,主動申列、積極從事公益教育、維護活化古蹟的作法,不僅為台灣的古蹟保存運動推進了一大步,也開拓了私有古蹟保存的新路徑。 | | 蘆洲早期照片 投影機、筆記型電腦、簡報檔 | |||||
| 【綜合活動/總結】 李氏家族,深切瞭解並體諒先祖創業之艱辛及其光輝之歷史,不僅視古厝為李氏家族之寶物,也認係國家民族之文化遺產,深具保存及留傳後世之必要。於是,民國七十二年經由李嚴秀峰家長整合七大房族意願,主動申請列為文化㈾產古蹟予以保存,經內政部于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核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蘆洲李宅』,創私有民宅列入古蹟先鋒之典範。 在可見的私人立即利益,與不可見的公共文化保存價值交戰之際,蘆洲李家基於保存歷史文化的精神,主動申列、積極從事公益教育、維護活化古蹟的作法,不僅為台灣的古蹟保存運動推進了一大步,也開拓了私有古蹟保存的新路徑。 1. | 15 | | |||||
教學評量 | ||||||||
【教學學習單】 1.古蹟保存對你來說的意義是什麼? 2.你想要在古蹟𥚃做些什麼事呢? |